
技术中期国际
图片
图片
1)船体及其附属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多摩級 横隔壁(ID: 20590201)
(1)船体球磨级是天龙级的放大改良型,强化了耐波性和凌波性。垂线间长增加了60英尺(18米左右),达到500英尺(152.4米),设计常备状态水线长158.53米、排水量5500长吨。为了实现在当时的世界上都算是史无前例的36节高速,水线长和宽度之比超过11:1,这也超过了美国的奥马哈级和英国的E级。
从船体重量上来说,天龙级、球磨级轻巡的船体重量占比都很高,达到了53.6%左右,跟后来的新巡洋舰比起来高了20%左右。
在舰艏、舰艉、船体结构上,球磨级沿用了天龙级的勺型艏、椭圆形舰艉、艏楼、双层船壳等设计,这些在上一篇都有详解。为了改善船体后半部分的对波性,在舰桥后方设置了一层甲板,后部干舷增加到装备后部鱼雷发射器的位置。
图片
在舰艉附近,垂直侧舷在水线附近以曲面过渡到舰底。参考下面的型线图:
图片
(2)船体附属品 球磨级的舵是半平衡舵,这种舵形比较接近英国军舰。因其尺寸很大,所以操作起来非常困难。特别是在5500T级以后,高速舰长期不使用半平衡舵,所以本舰也是最后一级采用半平衡舵的。
图片
舭龙骨与天龙级一样,是较为简易的薄钢板结构,内部没有填充物。
图片
(3)居住性 由于球磨级的船体比天龙级大很多,所以居住性改善了不少,但依然称不上良好。特别是中央部上甲板上(也就是鱼雷发射器中间)的兵员居住区,其下方就是锅炉舱,相当闷热。 在高速时,船体的振动非常剧烈。这时士官和司令部相关的居住区都设置在后部。如果以战速航行,那么舰艉第一军官次室中的人员连端碗吃饭都很困难。 不过,作为水雷战队旗舰的价值、司令部相关舱室及无线电信相关配置都要比天龙级轻松得多中期国际,这是一大进步。 2)舰桥 一般被称为舰桥的部分叫做“舰桥构造”,由包括舰桥在内的信息、作战、战斗、通信、搜索等所需各舱室,以及舰长室、司令室等构成。在海军辞典中,定义为“掌管一舰指挥的最神圣的地方”,“并且设置在舰艇上部最适合展望,并且便于操纵指挥的位置的甲板上。战斗、航海时舰长及以下的一舰的首脑部占据这里。另外,在旗舰上还有加入的司令长官以及首脑幕僚。这是作为一舰或舰队的脑髓的地方。因此,联通舰内主要部位的各个通信装置、罗经仪等主要航海设备全部完备……另外,在后部也设置有舰桥,主要为了在停泊时使用,这种情况下用前舰桥、后舰桥来区别称呼。”
图片
这里一并介绍桅杆。最初桅杆是用来挂帆的,随着机械动力系统的出现,桅杆原本的作用就消失了,但其还能在悬挂信号旗、设置信号灯上起到作用,于是便留存了下来。在无线通信实用化后,用来展张天线,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构造。另外,航海和索敌用的哨所也保留了下来,并发展为射击指挥所。 (1)前舰桥
图片
球磨级的舰桥构造与前桅是分离的,显得舰桥构造比较简易。在新造时,就装备了与天龙级相同的中口径炮用指挥仪,用于指挥140mm炮射击。此外,还在发令所配备了距离钟、在舰桥配备了2台变距率盘乙型。
图片
前桅为三角桅,上部设置射击指挥所,装备有射击指挥装置等。 (2)后舰桥
图片
此前的战列舰和装甲巡洋舰都有同时设置前舰桥和后舰桥,作为轻巡的球磨级同样也有设置后舰桥。鱼雷发射器的水雷指挥仪和发射指挥台被设置在后方,当时还没出现通过舰桥指挥发射的方式。 后舰桥的配置如下:
图片
完工时,球磨级的后桅为单桅,结构比较简易。在桅杆后方向上,设置了探照灯平台,有1台探照灯。前方设置了用于吊起水上飞机的起重机。
图片
3)动力和烟囱 (1)动力系统锅炉:6座吕号舰本式大型专烧锅炉,4座同型小型,2座同型混烧,蒸汽压力18.3kg/cm²,蒸汽温度饱和(锅炉舱尺寸:长40.23米×宽12.597米×高7.545米×面积494.7m²×每平方米马力181.9)蒸汽轮机:4座高压冲动技本式低压反动帕森斯分流式全齿轮蒸汽轮机(轮机舱尺寸:长28.04米×宽12.496米×高7.695米×面积345.1m²×每平方米马力260.8)推进器:直径3.353米,节距3.429米,桨叶3叶,数量×4设计参数:航速36节(10/10全力)/24节(后退),出力90000马力,推进轴转速380rpm(高压轮机2780rpm,低压轮机2270rpm)燃料:重油1247~1284长吨、煤炭340~360长吨(满载)续航力:14节-5300海里电气设备:往复式110V/800A×1,110V/600A×1,发电量154kW
图片
Arrangement of machinery(ID: 21240101)
①蒸汽轮机 主机为4座高压冲动技本式低压反动帕森斯分流式全齿轮蒸汽轮机(大井号为布朗-柯蒂斯式高低压冲动式全齿轮蒸汽轮机),输出轴马力为90000马力。主机前后配置在2个轮机舱中。 和天龙级类似,本级在完成后也不断出现蒸汽轮机和推进器相关故障,还需很长时间才能解决。 ②锅炉 锅炉为吕号舰本式锅炉,其中有6台大型专烧(8560马力)、4台小型专烧(8040马力)、2台混烧(6250马力),共计12台,配置在3个锅炉舱中。 ③公试结果图片
与天龙级相同,球磨级的公试情况也不理想。没有1艘公试达到作为设计指标的36节,最快的多摩号也才35.514节,其他都在34节左右。因此在后来设计川内级时,作为基础的球磨级被当成了35.5节而非36节。 (2)烟囱
图片
球磨级采用的是3个直立烟囱。相邻几座锅炉的烟道被集中起来,并在其正上方设置直立烟囱排烟中期国际,是当时非常常见的设计。 4)防御
图片
图片
中部用线描出的部分是主装覆盖范围,而位于主装以外的弹药库的防护十分薄弱,可以对比和天龙号的区别 在防御上,侧舷与天龙级一样,动力舱部分是在25mmHT板外安装37mmHT板(这部分长约73米,覆盖到水线以下84cm的位置),弹药库是单层25mmHT。上甲板装甲则稍微增加到28mmHT。图片
司令塔是由13mm+37mm叠加而成的50mm。通信管和140mm扬弹筒的防御则是抵御破片的程度。
图片
1921年的大井号前部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司令塔
5)武备火炮武器:7门三年式50倍140mm炮(每门120发,电动扬弹药机×4),2门三年式40倍76mm高炮(每门200发,扬弹药机×2),2挺三年式6.5mm机枪(每挺15000发),2门山内式47mm礼炮水雷武器:4座双联装六年式533mm鱼雷发射器(12枚六年式533mm鱼雷,最大16枚),2台武式V型200气压鱼雷用空气压缩机,2条水雷敷设轨道(48枚一号水雷甲),1个破雷卫,2个中防雷具一型改一,2个二型测深器,2个一型通海阀 (1)主炮
图片
球磨级的主炮为7门140mm炮。其中,一、二号主炮在舰桥前方中心线配置(二号朝后),三、四号在舰桥后方两侧,五、六号在后桅的前方中心线上,七号在后部罗经舰桥后方。7门主炮都装备在相当于艏楼甲板高度的位置上。这种布局的单舷火力为6门140mm炮,而三四号在艏艉方向上也能使用。 140mm炮配备有4台扬弹机,为电动式。 (2)防空武器 球磨级的2门三年式76mm高炮被设置在一号烟囱两侧位置。76mm高炮配备有2台扬弹机。机枪为2挺三年式6.5mm机枪。 (3)鱼雷 据说最初,球磨级也计划采用和天龙级一样的中线三联装六年式533mm鱼雷发射器,使用滑轨左右移动。这种设计能减轻鱼雷发射器总重,并大幅强化单舷发射鱼雷的数量,发射时面临的宽度问题则通过滑轨移动来解决。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这种设计操作起来十分困难。考虑到重量和占用空间的增加,决定在两舷各设置2座双联装鱼雷发射器。修改之后,单舷鱼雷数从6枚减少到4枚,但在实战中更加可靠。
图片
鱼雷发射器被设置在上甲板上,分别位于舰桥后方和三号烟囱后方位置,两舷均有配置,单侧可以使用4具鱼雷发射器。前后部鱼雷发射器中间设置有横跨两舷的上层建筑,作为兵员的居住区。
图片
图片
双联装六年式533mm鱼雷发射器 重量发射管:5.4公吨发射管相关兵器:0.1公吨合计:5.5公吨旋转装置:人力(发条齿轮) 转一圈所需时间人力:1分10秒鱼雷装填时间:1分 (4)水雷 与天龙级一样,球磨级的后部上甲板上也有铺设水雷轨道。另外,还在上层建筑后端上甲板上新设置了水雷库。但是后来,水雷库被用来存储水上飞机。 6)航空 到了大正初期,随着飞机的实用化,开始研究将其搭载在军舰上,使之成为有效的战斗力。其用途之一是侦察、索敌,或者弹着观测、击退敌观测机。由此,水雷战队旗舰所要求的搜索、侦查能力大幅提高。 (1)前四舰
图片
本级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搭载了水上飞机,是为最初在完工时就搭载飞机的舰船。最初是在五六号140mm炮中间的上甲板(也就是后桅和三号烟囱中间的位置)上设置机库,机库嵌入甲板内,可搭载一架飞机(当时计划是波号单座水上飞机,为索普威斯式水上飞机的国产化),其机翼和浮筒分解储存在机库内。后来由于装备了弹射器,所以机库又被改为了司令部庶务室和电报室。
图片
大正末期到1930年间的球磨号照片,当时还未装备弹射器
最初本级没有起飞装置,而是在后桅设置了起重机,先在遮蔽甲板上为水上飞机固定好机翼,再用起重机将其吊到海面上自行起飞。 最初真正搭载飞机的是多摩号,当时奉命搭载飞机参加1921年的小演习,于是在8月19日从佐世保接收飞机,日后在大连进行了第一次飞行。但在实际操作中故障颇多,由于器材的故障,这次仅仅飞行了10分钟就中断了。于是9月6日,将器材放回吴,停止运用。 根据这时候多摩号舰长和实际负责的飞行长的报告,在还未开始陆基飞机的起飞实验之前,作为上级的第四战队司令官和第二舰队司令长官就对搭载飞机持消极态度。 当然,这是因为事前准备不充分,再加上当时舰船设计负责人的认知不足等缘故,突然搭载前所未有的器材,也确实不合理,导致作业从一开始就磕磕绊绊,接收的器材也不完备,状况不佳。机库位于轮机舱的正上方,由于接近50℃的高温和振动,器材的木质部分发生变形等,没有足够的进行整备和组装工作的空间,工作难以正常进行。再加上起重机的长度不足等故障层出不穷,据说飞机准备起飞就要花一个半小时。 而且最大的问题是舰队方面对这种搭载飞机的目的持有疑问,比起侦察,这种以驱逐敌机为目的的单座机是否真的能有效使用,理所当然地持怀疑态度。 结果,球磨级搭载水侦的计划暂时中止,还待后续木曾号的实验。 (2)木曾号的实验
图片
球磨级五号舰木曾号试验性地利用滑行台使舰载机起飞,这是模仿的英国巡洋舰。在开发出弹射器之前,只能采用这种方式过渡。 机库模仿被设置在罗经舰桥下方,储存航空母舰搭载的舰载机。机库的前门是铰链式的,在放倒后可作为飞机通往前部滑行台的桥梁。
图片
1928年5月~1930年5月间的木曾号照片,可能是担任第二遣外舰队旗舰时的照片。可以注意到其舰桥的特殊机库构造,但此时前部的滑行台被保存在陆地上了然后,在二号140mm炮座上设置一部分滑行台。最初实验时是固定式的,后来又对一二号炮座的部分进行修改,在最上甲板设置圆形轨道,在上面设置支基,支撑旋转式滑行台。滑行台的旋转是通过上面的手轮进行的。 滑行台长30英尺(约9米),与炮身呈90°夹角,使用时将140mm炮旋转到侧面,便能形成完整的跑道。在最初的实验中,在其前方还设置有长30英尺(9米)的临时滑行台。
图片
在起飞的操作上,首先是打开机库门拉出飞机,展开主翼呈起飞状态。舰船以强速以上的航速航行来合成风速,之后断开飞机的系留索,开始滑行起飞。 在1922年3月1日到10日,由吉良、坂元两大尉驾驶F9C雀鹰式战斗机和十式舰战等,进行木曾号的测试,取得了初步成功,之后又在山城号战列舰上实施同样的实验。在实验中,30英尺滑行台的实用性也同样得到了验证。 虽然实验成功了,但当时对搭载陆基战斗机的有效性持有不少疑问,尤其是对于起飞后不能降落的陆基飞机,是否应该让其降落在航空母舰上,受限颇多,最终没有实用化。而且,由于在舰桥设置了巨大的空腔机库,导致舰桥部分振动剧烈,对机器的操作造成了影响。 所以,机库以外的滑行台在实验结束后都被拆除了(旋转轨道倒是保留到了1940年左右),木曾号也没有再搭载过飞机,机库被用作无线电室。不过,这种方式在后续的长良级中得到改良,并得到了实用化。 (3)回收
图片
在接到“飞机收容准备Ⅱ”的号令,肉眼也能确定飞机位置时,军舰就会顺着风向前行并掉头。在通过这种机动形成的广阔航迹下,即使是在波涛汹涌的太平洋中,这片海面也会处于风平浪静的状态。然后军舰停下,完成扬收准备,等待飞机靠近。
图片
当飞机靠近军舰时,侦察员的上半身探到上层机翼上,从吊索储存箱里取出吊索。另外,侦察员在站起来的状态下,身体向左右移动以调整重心,帮助飞行员保持方向。一到起重机下方,就迅速将吊索挂到钩子上,等待吊起。 7)稳性、重量分配
图片
图片
8)定员 球磨级的定员表发生了多次变化,依次有1919年7月14日的内令215、1921年4月30日的内令164、1924年4月29日的内令108。在三份表中,定员数分别为439人、450人、438人。
图片
1919.7.14-内令215
图片
1921.4.30-内令164
图片
1924年4月29日-内令108中期国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垒富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