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常莹优配物料
为什么会有老人对有关家庭矛盾的短视频上头?据半月谈报道,受访者林英(化名)告诉记者,她婆婆总被推送“儿子儿媳不孝顺,私吞老人财产并把老人赶出家门”等相关内容,并对此忧心忡忡。“感觉婆婆特别提防我们,交流也少了,我挺伤心的。”林英对记者说。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当下,一些制作粗糙、情节夸张的亲情类短视频,频繁呈现子女不孝、兄弟反目、儿媳虐待婆婆等极端内容,却往往击中中老年观众的情感软肋优配物料,引发他们的强烈共鸣。“养儿防老不如存钱养老”“子女不管你就是不孝”,视频所传递的片面观点,让养老话题在家庭中更加敏感。
浏览视频时,不少父母观看后情绪起伏明显,甚至血压升高,不自觉地将剧情投射到自身生活中,从而陷入对“子女不孝”“老无所依”的深深忧虑之中。在一层层信息流不断的推荐中,有的老人沉迷其中,甚至放下手机后依然将视频的对立情绪代入到真实的家庭关系里。
优配物料
互联网上的信息虚虚实实、难辨真假,“触网”较晚的银发一族对互联网的认知尚存局限,且部分中老年网民的媒介素养不足。部分APP精准地识别了老年人的浏览习惯并不断推送,定向的信息流增加了他们的使用依赖。加之自动播放、红包奖励等功能设置,不少老年人沉浸其中。
还要看到,有的老人把自己代入为亲情类视频的角色,把自己当成“想象中的受害者”,或与代际互动的缺乏有关。当子女的沟通与关怀变少,老年人的内心世界很容易陷入孤独,一部分对养老焦虑的老年群体,不自觉对抓人眼球的亲情类视频对号入座,在冲突性强的极端叙事中被洗脑。无处安放的情感和精力让这类内容成为他们的精神代偿。
一块屏幕,有时候把本应属于家庭成员间流动的关注与温暖锁在了里面,间接造成了家庭关系的疏远。如何帮助银发一族真正玩转互联网,而不是被其困住?
首先,互联网适老化改造,不能只是“文字游戏”。平台方应给老年人充分的保护和提醒,真正从老年使用视角出发,对虚构内容做好清晰标识,并设置老人使用页面和防沉迷系统。
除了技术防范,更为重要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弥补。其实,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他们的“上头”或“轻信”。片面内容趁虚而入的“虚”,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陪伴与沟通的缺失。或许多一次耐心地理解与倾听,就会让他们在现实世界多一分实在的温暖,从而抵御虚拟世界的负面洗脑。
技术应该连接人心而非隔断亲情。归根结底优配物料,唯有平台、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才能共同为银发族营造一个清朗、安全的数字环境。
垒富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